-
(一)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
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
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 -
(二)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
(三)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68家信托公司的信托資產規模已達到18.17萬億元,信托業自此跨入了“18萬億元時代”;凈資產達到4130億元,68家信托公司平均為60億元。2016年信托行業在努力擴大業務規模的同時,也在努力提升自己的資本實力。總結2016年信托業的發展并展望未來,以下幾點值得關注和深思。
業務從同質化向差異化發展
傳統的信托業務集中在房地產信托和基礎設施信托,各家公司的業務也主要圍繞著這兩個領域展開,這兩個領域也是信托公司主要的收入和利潤來源,信托公司的業務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隨著信托業務轉型的推進,近兩年來,信托業務逐漸顯現出向差異化方向發展的趨勢。例如,部分信托公司開始著力于資本市場業務;部分信托公司積極布局新能源、新技術等高新技術領域;部分公司努力拓展同業業務,通過銀登中心、機構間市場、銀行間市場等,探索同業業務合作的新模式,同時推動信托產品從非標向標準化的轉型;亦有信托公司開始嘗試開展家族信托等財富管理業務,并將此類業務作為未來的核心業務發展方向。總體來看,信托公司的業務類型逐漸多元化,從同質化向差異化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信托公司將結合自己的優勢和專長,在差異化的市場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和定位。
盈利從單一向多樣化發展
在信托公司業務向差異化方向發展的同時,信托公司的盈利也開始逐漸多樣化。傳統的信托業務中利差收入是信托公司主要的利潤來源,在信托文件中,主要體現為信托報酬率。例如在房地產市場比較好的前幾年,高額的利差收入是信托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然而,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調整以及資產荒的到來,利差空間逐漸收窄,信托報酬率也持續走低。在這種環境下,信托公司開始積極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例如,有的信托公司通過布局資本市場獲得利潤提升;有的信托公司進行長期股權投資,為將來的收入預留空間;有的信托公司利用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機會,探索信托受益權資產證券化業務,將信托較高的收益與通過公開發行的低成本之間的差額部分作為利潤來源,嘗試構建資產池;有的信托公司開始嘗試通過財富管理業務賺錢。雖然新的利潤增長點的形成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不容忽視的是,信托公司的盈利模式已經開始多樣化,這也表明信托公司的轉型已經初見成效。展望未來,如何構建多樣化的盈利模式、拓寬利潤來源和收入增長方式,將是信托公司必須面對的挑戰。
類型從融資類向事務管理類和投資類發展
從信托資產功能分類上看,2014年末形成的融資類、投資類和事務管理類信托“三分天下”的格局被完全打破,事務管理類信托逐漸取代了曾經的融資類信托的優勢地位,投資類信托占比則維持在三分之一上下。展望2017年,融資類信托占比可能會繼續下降,投資類信托占比將保持相對穩定,事務管理類信托占比則有望進一步提升。
商業模式從項目導向逐漸向客戶導向發展
以客戶為導向是指信托的設立以客戶為中心,根據客戶的根本訴求、風險偏好以及收益預期等具體需求,進行投資組合的構建和配置,是真正意義上的“受人之托、代人理財”。從信托起源以及英美國家信托業的實踐看,以客戶為導向的信托將成為主流。我國《信托法》規定的信托雖然明確是委托人基于受托人的信任進行財產的管理,但在長期的信托實踐中,作為信托主要業務的集合資金信托計劃通常是由信托公司通過先確定信托投資項目后,再向委托人發行信托產品。與前者相對應,這種模式是以項目為導向的。隨著信托業發展逐漸邁入成熟階段以及信托業務轉型的推進,信托必然從以項目為導向逐步向以客戶為中心轉移,雖然這種轉變是漫長的且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確實已經開始發生。從各家信托公司發布的年報以及其他公開披露的信息看,許多信托公司都提出做“定制式服務的財富管理人”、“私人財富管理專家”等目標或口號。從長遠來看,構建以客戶為導向的商業模式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關注,而這也勢必會是一項無比艱巨的任務,需要監管、行業、公司以及客戶的共同努力。
行業從均衡發展逐漸向分化發展轉變
自新“一法兩規”實施以來,乘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東風,信托業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從2008年到2013年,行業內信托公司由51家增加到68家,行業內信托公司無論大小,基本在各自的資源稟賦和能力范圍內,均實現了均衡的發展。自2014年以來,隨著整體經濟進入“新常態”帶來的信托發展困境以及信托轉型的不斷推進,信托公司之間開始呈現分化的趨勢。從正面看,一方面表現在強者越強,一些處于行業前列的信托公司不僅能夠較好地應對和解決以往發展中的遺留問題,實現輕裝上陣,而且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創新業務的嘗試和探索中,打造新的核心業務和利潤增長點;另一方面,行業轉型時期也為那些可以把握住機遇、及時進行業務方向和布局調整的信托公司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遇。與之相反,一些信托公司在內外部環境的壓力下,則會遇到發展瓶頸,經營規模和業績都出現明顯下滑,進而帶來人才流失、品牌形象受損等一系列問題。展望2017年,信托公司之間的分化會更加明顯,如何把握機會、進行公司戰略和業務方向的調整,是對信托公司特別是公司管理層的艱巨考驗。
梳理國外信托業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信托業發展是與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階段和發展模式密切相關的。例如,信托起源時,英國的土地信托和美國的證券信托最為發達,而日本以金錢信托為主,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的金錢信托多為5年或10年的長期信托,信托公司把這些錢用于貸款和投資,主要貸款對象為電力、鐵路、造紙和礦山等。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過去幾年以房地產行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為運用方向的融資類信托業務取得快速發展,其實也是與我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展望未來,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不斷深入、居民財富積聚不斷增加的新時期,如何充分發揮信托制度靈活性的優勢,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為產業轉型升級服務、為居民財富管理服務,應該是信托公司關注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