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
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
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 -
(二)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
(三)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若跳出單純的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討論框架,將利率市場化至于“財富管理行業”的大背景中,不難發現,利率市場化對整個金融業的深遠影響相當于是給金融機構轉型升級注入了一支普遍適用的催化劑。融資類業務將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全面推進明確風險收益層級,金融機構將加速發展投資類業務及資產管理業務。“財富管理”的理念將深入人心。
風險定價回歸理性
中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行至當前,已經走到了關鍵的一步。雖然在貸款總量總體偏緊的現實下取消貸款利率下限,短期內對貸款定價的影響并不明顯,但正是由于政策出臺擇機上的“信號意義大于實際意義”,從而減小了政策對于金融市場的短期震動,反而給長遠的利率市場化打下了基礎。
興業銀行研究部認為,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機構與客戶協商定價的空間將進一步擴大,有利于促進金融機構采取差異化的定價策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有利于金融機構不斷提高自主定價能力,轉變經營模式,加大對企業、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有利于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更好的發揮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有力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由于當前總體的信貸供給小于需求,利率存在上浮壓力,此時打開貸款利率下限影響有限。同樣,政策對于券商、基金、信托、保險的短期影響并不明顯,但長期來看卻影響深遠。
一信托公司華東區負責人認為,由于信貸利率長期受到管制,造成了風險定價與市場真實狀況的偏離,“而信貸規模的有限供給也使得入不了銀行法眼的企業不得不轉向小貸、信托、民間融資等渠道尋找資金,僅僅在信托這個渠道,企業的融資成本高達15%甚至20%,試問有幾個行業可以承受這樣的高成本融資,即便能承受,又能承受多久?”
在信托從業人士的眼中,融資成本高企并非金融業所愿,但這卻是行業的普遍現象,非某家機構一人之力所能改變。“金融業是服務行業,實體企業發展的好,金融業才能長久的發展好,利率市場化的長遠意義在于讓整個金融業的風險定價回歸理性,通過資金成本的市場化促進實體企業優勝劣汰。”一國有銀行研究部人士這樣說。
倒逼資管機構轉型
就在今年6月央行以拒絕向銀行錢荒施以援手,表明“去杠桿化”決心之時,利率市場化就被認作是大勢所趨。“貸款利率無下限”不僅標志著銀行暴利時代的終結,對以信托為代表的資產管理行業而言,加速轉型已刻不容緩。
一央企背景信托公司副總這樣談到,信托業的制度紅利已經越來越少,券商、基金參與競爭沖擊通道類業務,長遠來看,融資類業務的利潤也會隨著利率市場化而攤薄,唯有大力發展投資類業務,向資產管理、財富管理轉型,才是信托機構最可靠的出路,也是信托回歸本源的開始。
無論是信托、券商還是基金,似乎都沿襲這樣的發展路徑:首先從通道業務起家,量力發展主動管理業務,定位轉型資產管理,繼而全面布局財富管理。利率市場化就好比在中途某個環節給金融機構打了劑強心針,催化其加速向下一個階段目標行進。
招商證券22日發布研報稱,貸款利率水平放開后,對券商長期利好、對保險基本沒有影響、對信托利空。貸款利率放開有利于激發中小企業的活力,促進投行、經紀、資管等多項業務的發展。
“中國財富管理的市場有80萬億,千萬級以上的高端客戶群體有20萬億的資金規模,現在整個財富管理行業的規模也僅有20多萬億,這個市場還有巨大的潛力。”上述信托公司副總說。
資產管理與傳統融資類業務的做法恰恰是反向的,其服務目標是滿足客戶資金保值增值的需求,這將考驗機構的風險控制能力,也必須依托機構的資產配置能力。對此,宏源證券宏觀研究組表示,利率市場化之后,未來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將會是風險控制、流動性管理和提高資金效率的增值服務。由于資金使用的風險等級高于其來源的風險,各金融機構將根據自身資金成本和服務優勢自主選擇融資對象和自主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