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
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
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 -
(二)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
(三)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一年前,《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發布,明確要求金融機構至2020年底的過渡期內打破剛性兌付,此舉標志著資產管理行業迎來了重要變革。然而,在資管新規落地、數字經濟崛起、居民消費習慣改變、利率市場化改革深化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之下,我國財富管理市場環境也出現了新的變化。
早在去年京東金融研究院發布的《共建智能化財富管理生態圈——財富管理與金融科技的融合創新》報告中就指出,市場環境巨變促使我國財富管理機構加速轉型,正向著以客戶為中心,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重價值、主動型”的發展模式轉變。在此過程中,金融科技也在逐步與財富管理相融合。
可以看到,在財富管理產業鏈上,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迭代發展,新興技術開始深入財富管理的各環節中,與金融層層融合,并已逐漸覆蓋從前端的營銷、到中端的投研以及后端的管理等,兩者融合為財富管理帶來了創新活力,最突出的表現就在于智能投顧的快速發展。
雖然起步較晚,但中國的智能投顧市場卻在短時間內實現迅速擴張。據國際數據公司Statista測算,2017年,中國智能投顧管理的資產就已超過了288億美元,預計到2022年,智能投顧管理資產總額將超過6600億美元。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日益精進,中低凈值客戶對低成本、個性化的投顧服務需求增加以及互聯網投資者占比提升,發展智能投顧的技術基礎與經濟基礎越來越扎實。在業內看來,智能投顧改變了傳統的財富管理模式,借助高效的技術手段,既可以為客戶提供全方位、自動化且個性化的投顧服務,又可以解決傳統投顧中成本過高的問題,提升投顧的服務效率、精準度與客戶體驗。特別是在資管新規出臺后,非標類型、剛兌類型的理財產品受到影響,智能投顧迎來了發展機會。
不僅是智能投顧,更多金融科技在財富管理中的應用正撬動著更具效率、安全性與競爭力服務模式的出現。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早前在2019青島·中國財富論壇上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財富管理領域金融科技的應用,鼓勵支持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托資產管理等財富管理機構加快自身的數字化轉型,形成分層有序、品種齊全、數字化程度高的產品服務體系。
從實踐來看,近年來,銀行、保險、證券、信托等標志性的金融機構在財富管理方面也在力爭求新求變,通過金融科技來更好地滿足客戶多元化的需求。此外,不少開展了財富管理相關業務的技術型互聯網企業,還嘗試將合作生態向外延伸,與傳統的金融機構形成優勢互補,從而在輸出技術能力的同時,也增加了新客源,業務規模實現了快速增長。
不過,財富管理簡單來說就是幫助客戶實現財富的保值與增值,其關鍵在于高效的資源配置與風控管理,因此,金融科技在財富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可應用的領域遠不止于流量的增加與用戶體驗的提升。
事實上,在打破剛兌、利率下行、房地產調控的背景下,居民的財富管理需求正在逐漸釋放和轉變。特別是近兩年來,財富管理領域新流量增長漸緩,需要財富管理機構與金融科技企業,增強內生增長動力,激發市場活力。
可以看到,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新富人群、大眾富裕階層、超高及高凈值群體等已較早進入市場,而金融機構擁有的巨量的客戶資源,受限于場景壁壘,金融服務割裂,存量市場難以有效盤活,導致成千上萬的潛在客戶沉淀。
縱觀整體財富管理行業,金融科技已對財富管理的市場格局形成了沖擊。傳統金融機構積極突破原有服務模式的桎梏,逐步走向“真資管”;而互聯網財富管理企業則一直瞄準盤活市場存量客戶,依托自身場景與技術優勢,進行差異化定位,豐富用戶觸達手段,從內生發展角度,賦能金融機構,提升財富管理價值,嘗試構建更廣泛、深入的生態圈場景聯結。
以京東數字科技今年年初聯合中信銀行和浦發銀行升級的京東小金卡舉例而言,除了消費、轉賬等儲蓄卡具備的一般功能外,還包含了余額自動簽約發卡銀行理財產品的功能,直接催生并滿足了用戶的現金管理與理財需求。
巨大的移動支付用戶與金融機構客群奠定了互聯網財富管理的基礎。在近日艾瑞發布的《2019年中國互聯網財富管理行業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研究報告》)中指出,互聯網財富管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攻克傳統財富管理存在的操作繁瑣、受時間和地域限制、信息透明度不高、無法覆蓋大眾用戶等痛點,因此,對普通大眾投資者而言,互聯網財富管理具有顯著的優勢,而在高端財富管理需求上,傳統財富管理的更有溫度的觸達和人文關懷仍是目前互聯網財富管理無法取代的部分。
互聯網財富管理主要依托于線上,而傳統財富管理則依托于線下,打造線上與線下良性互動與發展的財富管理模式已是大勢所趨。未來,互聯網財富管理將會面臨一批新富用戶,平臺需要完成長尾服務能力到高端服務能力的升級。
從更深遠的角度來看,《研究報告》分析認為,“線上+線下”融合的互聯網財富管理模式或將出現,而這也更接近財富管理的內核意義。此外,隨著監管的規范落地與底層資產的豐富,智能投顧模式或許是大眾用戶進行互聯網財富管理的最終歸宿,雖然這需要一段時間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