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
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
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 -
(二)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
(三)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國68家信托公司受托資產規模為22.54萬億元,較去年年底下降0.7%,降幅進一步收窄;同比增速較去年一季度末的16.6%放緩至-12.0%。其中主動管理業務在整體結構中呈現上升勢頭。
上述一組最新的行業數據,為過去一年信托行業的治理成效呈交出一份不錯的“成績單”,彰顯出信托業企穩向好、回歸本源的大勢。在這一基礎上,下一步監管將如何作為?
近日,中國銀保監會信托部主任賴秀福接受上證報記者獨家專訪,詳細解釋“三管一提高”監管理念,指出信托業不能脫離經濟與金融運行的緊密關系“自搞一套”,未來行業監管將更為嚴謹和規范。今年的一個“重頭戲”就是借助制度的力量,規范行業發展,引導信托業切實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
審慎監管文化“一脈相承”
賴秀福表示,銀保監會的監管很審慎,核心是保證金融安全,越是市場形勢復雜的時候,就越要保持定力。銀保監會歷來注重管法人、管風險、管內控和提高透明度。早在應對全球性金融危機初期,原銀監會就已經提出要關注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當時可能不被地方政府、市場主體等理解,然而一輪周期過去,最終表明這樣做是對的。
他指出,金融機構生產優質金融產品的同時,也有很多“副產品”,監管要及時進行梳篦。例如在投放信貸的過程中,必然產生不良貸款,那就必須設置合理的撥備水平,以消化不良貸款。
信托業亦是如此。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中信信托成立為標志,信托業開始恢復經營,當時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急需用錢”的問題,所以業務涉及范圍很廣。
賴秀福介紹,后來,在前期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對信托業進行新的制度安排,允許先行先試,在“失敗”與“成功”、“亂象”與“治理”的不斷反復中,凝練出制度、辦法、法律這樣的“真東西”,給行業注入強大而穩定的力量。
對于信托業的監管規則,目前一些市場人士有“這條管得太嚴格、那條管得太死”的聲音。但是在賴秀福看來,這些規則并不能隨意變動。
“因為現在信托業的每一條細則,背后都是血的教訓和歷史的記憶。就像古河道,現在雖然被黃沙掩埋,但過去曾經激流澎湃,放浪不羈,相應的河道就是對其約束的痕跡,我們規則的制定及其過程也是如此。”他強調,歷史已經證明,行業要健康發展,必須要對規則有敬畏之心,監管必須要跟進,不管是不行的。
詳解“三管一提高”監管理念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銀保監會對信托業的監管將更為嚴謹和規范。在今年2月召開的信托監管工作會議上,賴秀福提出了“三管一提高”的監管理念,即管戰略、管風險、管行為和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賴秀福具體解釋,管戰略就是信托業機構要根據自身情況來制定戰略,明確發展方向,回歸本源,加快業務轉型。
“有些機構什么都想干、什么錢都想賺,但目前還沒有機構具備全才的能力。”賴秀福直言,監管倡導的“回歸本源”,需要業界更深度地去理解、去實踐,同時公司的戰略制定、價值觀念、文化建設、內部治理機制也要與之匹配。
何為“本源”?“通道業務顯然不是本源業務。試想一下,一家信托機構如果90%以上的業務是通道業務,那要這個機構做什么?”他指出,有些機構通過通道收取手續費,可能增強宏觀風險,給本來要收縮的領域開了口子。于大局,不利;于小局,走不遠。
賴秀福認為,法律支持范圍內的信托業務才是本源,服務實體經濟才是本源。“有信托機構原來沒有做過主動管理或本源業務,沒有培育適應市場的能力和人員,就認為市場和制度對其不公。”對此,他回應,如同時間至于每個人的公平性一樣,市場對大家都是公平的。
所謂管風險,就是認識風險、了解風險、把握風險、管理風險并加快風險處置,該補充資本金要及時補充,守好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在各類風險中,流動性風險需要重視;同時,聲譽風險也至關重要,因為信托的本質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只有投資者信任才會托付錢財給信托機構去管理;此外還有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
關于風險管理,監管部門已經設置了各類監管指標進行規范要求。以資本方面的規則為例,監管對于信托公司有凈資本要求,通過資本引領,引導其業務安排。
賴秀福表示,能不能發現風險并管理風險,是監管工作的基本功,信托機構也要將“風險為本”的理念貫徹到經營的各個環節。
管行為,即要形成信托業的行為規范。賴秀福稱,金融活動與行為密不可分,例如經濟學中有專門的行為經濟學學科,行為決定了機構的風險水平和管理水平。
他認為,未來監管可在這方面多挖掘、多研究,細化相關規定,形成信托業的行為規范,甚至更進一步,形成行為監管的一套規則。
“三管一提高”中的“一提高”,即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賴秀福表示,無論經典的經濟學原理,還是我國政府關于打好防范金融風險攻堅戰的總要求,都一致認為,一切金融活動歸根結底都要回歸到服務實體經濟。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在總結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教訓時,我認為,美國金融危機之所以必然發生,是因為其金融活動高度脫離實體經濟而體外循環,沙丘之上的金融大廈必然走向垮塌。”賴秀福稱,不要一味地追求虛擬經濟或者經濟金融化,一味地追求金融數據的高增長,而是要多思考金融為誰服務的問題。
賴秀福理解,金融必須為實體經濟服務,這是由經濟的內在規律決定的,不要回避,也不可回避;更高層面上,是為人民的美好生活服務,這與目前我國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相統一的。
“做金融包括做信托,不能離開這一條。不能光想著賺錢,而不顧宏觀政策,不顧監管要求,不顧市場感受,不把握市場規律,脫離經濟與金融運行的緊密關系自搞一套。”賴秀福強調。
發揮制度力量信托監管評價指標擬調整
為了保證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回歸本源,監管要出實招,包括監管引導、指標考核、監管評級等。賴秀福透露,今年的一個“重頭戲”就是開展一系列信托監管制度建設,落實“三管一提高”的監管理念。
賴秀福稱,比如此前的監管評級中,規模指標的考核權重較大,導致很多信托機構一味地做大規模,信托業受托資產規模從前幾年的10萬億一路猛增至最高峰時的近26萬億。而做大規模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做大通道,但是做大通道對于支持實體經濟并沒有多大好處,對信托機構塑造自身實力、提高抗風險能力、人才培養、經營理念也無裨益。
“據此,我們計劃系統地修改評級指標,壓縮規模指標的考核權重,屆時評級結果將會和2018年有所不同。”賴秀福介紹。而這將引導信托行業向監管鼓勵的方向發展,因為監管層對于不同評級的信托機構有明確激勵約束。通過這樣的操作,讓監管政策更加具備引領性、導向性,最終提升信托業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
這僅僅是系列制度完善的一部分。賴秀福此前在銀保監會吹風會上指出,要按照“補短板”的要求,對信托公司股權管理辦法、資金信托管理辦法、信托資本監管辦法、信托業流動性監管辦法等按要求予以完善。
他指出,要通過制度的建設及執行,規范行業發展,讓行業回歸本源。“金融活動僅僅依靠自覺是不夠的,需要監督和不斷治理,這就是制度的活力之源。”賴秀福表示,未來,針對行業內爭議的事項,還需要通過頂層設計去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