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
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
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 -
(二)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
(三)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2018年一季度,受外部需求強勁、新動能增長較快、房地產和民間投資回暖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經濟供需兩旺,主要指標均不同程度有所加快。預計一季度GDP增長6.9%左右,增速較上季度回升0.1個百分點。”3月28日,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在京發布《2018年二季度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在對二季度做前瞻性分析時,《報告》分析認為,新舊動能繼續轉換,新動能加快成長,消費獲得政策支持,中國經濟總體上仍將穩定增長。不過,去產能政策繼續推進,投資高增長難以持續,出口可能放緩,金融繼續去杠桿、防風險,經濟運行依然面臨一些不確定性。中行課題組專家預計,二季度GDP增長6.8%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中國銀行業總體保持穩健發展的良好態勢,風險可控,服務實體經濟質效進一步提升。二季度,對于中國銀行業而言,防控金融風險帶動監管趨嚴,將對經營管理產生深遠影響。
“三去一降一補”仍將深入推進
“展望二季度,貨幣供應將保持低位運行,社會融資規模緩中趨穩。”《報告》預計,二季度末M2增長8.8%左右,社會融資總量同比增長11.5%左右。
中行課題組專家在分析原因時表示,在強監管和去杠桿政策不變的背景下,金融體系內部資金循環和嵌套將繼續得以控制和減少。預計二季度M2將在當前水平小幅波動,失速或加速概率都不大。而受表外融資或進一步萎縮,同時在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今年有望提高的大背景下,二季度社會融資余額增速或將呈緩中趨穩之勢。
“為了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大力推進金融改革、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開放、實現高質量發展,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將是我國金融政策的主旋律。”中行專家表示。
據分析,二季度,同業存單、綠色金融納入MPA考核細則有望較快出臺和落地。進一步強化對房地產金融的宏觀審慎管理,完善差異化住房信貸政策,控制房地產市場杠桿率。更加重視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重點領域風險的防范。
從宏觀政策取向看,二季度,“三去一降一補”仍將深入推進。
在去產能方面,在前期政策已經取得階段性進展的基礎上,今年將再壓減3000萬噸左右鋼鐵產能。
在去庫存方面,在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去庫存成效明顯的情況下,今年提出了加快推動糧食去庫存的新任務。
而去杠桿將與打好防范金融風險攻堅戰相結合,重在標本兼治,既積極穩妥處置存量債務,加快推動債轉股,又有力地規范負債行為,完善金融監管。
降成本則更加突出綜合施策,提高政策精準性,在為企業和個人減稅8000億元的同時,還將大幅降低行政事業性收費、社保繳費比例、電費、過路過橋費、中介服務費等,為市場主體減負3000億元,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在補短板方面,繼續推進精準脫貧、污染防治,同時支持培育新動能、中西部基建等領域。
上市銀行不良率穩中略降
2017年,我國銀行業總體保持穩健發展的良好態勢,風險可控,服務實體經濟質效進一步提升。資產負債規模增速放緩;凈利潤增速有所回升,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存款占比下降,貸款占比提升,非利息收入貢獻度不斷提高;不良貸款“雙升”勢頭減緩,撥備覆蓋率有所提升;資本充足率保持穩定,存貸比持續上升。
“我們估計,2017年全年,上市銀行凈利潤增速將保持在4.5%左右的水平,較2016年下降1.5個百分點。”近期,上市銀行迎來年報集中披露時點,盈利狀況及資產質量始終是投資者最為關注的焦點。
中行課題組專家同時預計,2017年末,上市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32萬億元,同比增長10.27%,增速較2016年下降9.84個百分點;不良率為1.60%,較2016年下降0.1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為170.0%,較2016年末上升10.0個百分點。
進入2018年,宏觀經濟持續向好、監管持續趨緊,對銀行業經營情況產生了重大影響。
專家分析,一方面,今年以來,宏觀經濟持續向好為銀行業經營提供了穩定的經營環境,實體經濟需求回暖將進一步帶動信貸需求逐步回升。同時,貨幣政策穩中偏緊帶動流動性收緊,市場利率中樞上移,利好銀行息差業務,成為支持銀行業績增長的積極因素。
另一方面,年初以來,監管部門延續了2017年在整治市場亂象、防控重點業務風險等方面的監管思路,并加大了對違規經營、大案要案的處罰力度。
“我們估計,2018年一季度,上市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速在4.8%左右,資產和負債將分別同比增長8.5%和8.0%左右,不良貸款率穩中略降至1.59%左右。”中行課題組專家表示。
或開啟新的銀行轉型之路
2017年良好的經濟表現為2018年經濟轉型發展贏得了時間和空間。而隨著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全面貫徹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區域協調發展、美麗中國建設、全面開放戰略、美好生活、鄉村振興、筑牢風險底線等將給銀行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報告》分析認為,未來,中國銀行業將在批發業務升級、數字化轉型、優化區域布局、綠色金融、國際化發展、零售銀行、普惠金融以及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等方面開啟新的轉型之路。
首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助推銀行優化行業結構。通過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持續優化信貸供給,積極調整信貸結構,有效支持和引導經濟轉型升級,將更多的資源從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行業退出,為先進制造業、大數據及云計算、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騰挪空間。
其次,創新驅動為銀行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機遇。借助新技術升級完善產品體系、提升金融服務,有效滿足新經濟業態的需要成為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方面。
再次,區域協調發展為銀行區域布局提供了新方向。“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及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等建設為商業銀行提供了新的增長極,城市軌道交通、管網、生態保護等相關項目的推進進一步明確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和方向。
與此同時,生態文明建設對商業銀行綠色金融相關業務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相關業務發展將迎來機遇期。而隨著對外開放相關政策的逐步推進,中國銀行業面臨著國際化發展的新機遇,“一帶一路”建設、服務“引進來”和“走出去”企業、人民幣國際化、支持雙向投資等,成為銀行跨國經營重要支持的領域。
此外,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還將助力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則需要商業銀行因地制宜地創新產品和服務,充分運用金融科技等手段,提升金融服務的可得性、覆蓋率和滿意度。
更值得關注的是,筑牢風險底線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將促進商業銀行進一步完善覆蓋全流程、全業務、全產品的風險監測、計量和控制體系,全面提升風險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