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
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
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 -
(二)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
(三)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雖然中國的資產管理行業遠沒有達到如美國般穩定的行業格局和架構,但在金融體系日漸完善、金融工具日漸豐富和居民財富保值增值需求推動下,中國資產管理業隨著中國宏觀經濟周期輪序爆發式增長。2011年以來,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參與到資產管理市場中來,不同類型資產管理業務間的交鋒互動開始頻繁,資金在不同行業間流動明顯;2012年,資產管理行業更是隨著中國經濟轉型、監管機構松綁而面臨一場新的變革。而這場變革,必將在競合環境的快速復雜化下,給資產管理行業帶來一場經驗深刻的“成人禮”。
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現狀
過去10余年,隨著中國經濟繁榮和資本市場興起,中國高凈值人群迅速擴大,同時金融體制改革、金融工具創新和金融監管進步,都促成了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迅速壯大。2010年,高凈值人群擁有的財富達到17萬億元人民幣。2011年,中國千萬財富人群人數增長9.7%至約96萬人,億萬財富人群人數則達6萬人。
在需求推動和中國金融管制逐步放開的有利環境下,創新金融工具不斷推出,成功吸引了有資產管理需求人群的目光,并成為資產管理行業持續前行的內生動力,高凈值人群投資理財的渠道和投向也因此得以日益豐富。需求和供給的持續增加使資本管理機構的發展和增加成為了理所當然的結果。公募基金、私人銀行、信托、證券、保險等行業資產管理規模加速膨脹。上千家的第三方理財機構以及數量可觀PE、私募、財務顧問公司也因這個行業的高盈利性和發展潛力加入到競爭中來。與此同時,國外資產管理機構也持續介入。
中國財富市場提供了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增長機遇。但是未來這一市場競爭也更加激烈、復雜,財富管理機構將需要克服巨大挑戰才可能建立可持續的競爭地位。
中國資產管理業發展路徑
牌照優勢以及因此帶來的壟斷資源,一直是中國資產管理企業普遍盈利的主要因素,也正是這個因素成為了阻礙中國資產管理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在牌照優勢、通道優勢終歸弱化的預期下,如何找準定位、重構核心競爭力?任務重大,事關生死。資產管理行業的變革以及行業格局重構和競爭力重塑的內在動力,對中國的制度環境、資產管理行業和機構本身提出挑戰和要求。
首先是資產管理業格局的重構。中國特定的經濟發展環境和金融監管環境是資產管理行業近年來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尤其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信托產品的階段性爆發式增長,并非緣于資產管理水平的本質提高,其核心競爭力也非完全基于專業的能力、精細的管理、先進的風控和全面的服務。以美國為代表的成熟市場,則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資產管理行業格局和架構,其特征體現為:以共同基金為主體,養老金廣泛參與,商業銀行集理財與信托于一身,第三方獨立理財引領高端,適合不同層級投資者的多維度資產管理行業格局不斷完善。因此,制度高效、結構穩定、競爭有序的中國資產管理市場格局,是監管部門和從業機構需要思考的問題和努力的方向。
其次,要從資產管理到財富管理。資產管理與財富管理是有內在區別的。資產管理的要點在于投資,以資產管理產品為核心面向投資者服務;財富管理的核心則是客戶,要為客戶配置資產,對客戶的資產進行組合。目前國內的資產管理機構所從事的,更多的是資產管理業務。但隨著法律環境的完善和豐富產品體系的構建,以客戶為核心、綜合考量法律、制度、文化、人性和投資者偏好的財富管理終將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在此之前,資產管理機構應把握好行業發展的節奏,在行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進行定位和確定發展策略。
再次,資產管理業應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資產管理行業的變革以及行業格局重構既需要頂層設計,更需要從業機構和從業者找準定位、練好內功、科學發展,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如此,中國資產管理行業應當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制度建設,建立針對資產管理產品的統一監管標準,促進資產管理市場公平競爭,從競爭走向競合,從滲透走向融合;明確定位,根據市場的自然分層和客戶多樣化的需求,資產管理機構對自身業務范圍和目標客戶進行精準定位;集約化經營,從粗放管理走向集約化經營;有序競爭,行業自律和行業內部管理是保證資產管理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信托的定位與使命
在財富管理的激烈競爭時代,信托企業如何定位自身的角色?是否有必要建立財富中心、綜合服務平臺以便減少對不能掌握最終客戶和營銷渠道的擔憂?在商業銀行網點、客戶資源和綜合服務能力優勢短期內不可動搖的前提下,是否有投資回報率更高的戰略選擇?
具體到信托行業來說,恐怕除了平安信托、中信信托等少數背靠綜合性金融服務集團的企業外,大多數信托公司目前不能把建立龐大的自有營銷渠道作為核心戰略。那么,潛心研究客戶需求、專心提高產品和業務創新能力、采取差別化和品牌化戰略(并非產品提供上就不能以品牌制勝),摒棄依托牌照和通道優勢的盈利模式,在鞏固和強化自身優勢的同時,再考慮如何拼平臺、拼服務,是更貼近現實的選擇。
當然,定位于產品提供商是基于客觀條件的戰略安排并非意味著信托公司要放棄對營銷渠道的掌握。
首先,信托私募的特點決定了信托公司的品牌主要取決于產品和服務,是產品和服務贏得客戶的信任和托付。把建立和掌控營銷渠道擺在提升產品專業性、豐富度和競爭力之前,恐怕是本末倒置也是力所不及的事情。
其次,國外最新發展趨勢顯示,商業銀行網點的優勢越來越不明顯,機構網點集約化經營越發普遍。信息技術的進步和社會化網絡的發達,讓建立直銷渠道和接觸客戶成本日益低廉,但反過來這也讓渠道變得不那么重要。如果沒有能力提供獨立專業化的投資建議和滿足客戶多樣而個性化的需求,渠道的存在并不能自然留住目標客戶。
經過多年的積累,信托公司在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和實業市場的業務都已經具備一定的規模,但相比較而言,實業市場無疑是信托公司有別于其他金融機構的最具競爭力的舞臺。信托業是中國現實意義上的“實業投行”。實業發展是實現資產收益的根本,根植于實業的沃土,信托公司應當發揮比較優勢,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助力產業發展,將使資產管理行業實現社會效益的同時,為自身發展的土壤施肥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