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
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
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 -
(二)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
(三)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當前,越來越多的信托公司認識到金融科技對業務發展的強大支持能力。外貿信托提出“打造有‘科技范兒’的信托公司”,云南信托提出“讓科技使金融更簡單”,上海信托提出“科技贏領,轉型再出發”,幾乎各家信托都提出了科技賦能,加快科技布局。
對于這一現象,具有科技優勢的金融機構認為這將是一個合作共贏的新機遇。比如,在消費金融領域。“與傳統信托業務大額、低頻的業務特征不同,消費金融信托的科技能力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亟待通過賦能助力信托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消費金融能力構建。”馬上消費金融(以下簡稱“馬上金融”)CTO蔣寧告訴《金融時報》記者。
先行先至金融科技優勢日漸綻放
當下,信托業正從基礎設施、產品服務場景等方面著力,促進行業與信息化、數字化的深度融合,推進價值鏈延伸和商業模式的變革。
然而,對于一家企業來說,科技力量的沉淀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蔣寧認為,鑒于科技本身的復雜性,必須要經歷長時間的積累,才能構建出深厚的科技底蘊。也只有在厚積薄發之下,才能讓科技DNA徹底融入到自身。據蔣寧介紹,2014年至今,馬上金融有900人的研發團隊,從基礎底層的應用系統到智能應用系統,先后自主研發了400余套與零售信貸相關的全部系統。憑借積累的流量、場景、數據資源,加上自主研發的天然基因,馬上金融嘗試做開放平臺與金融科技輸出服務。
發力信托行業,是一次創新的嘗試。據悉,馬上金融攜手五礦信托展開合作,根據五礦信托實際業務開展的需要,提供線上電子渠道全流程管理的各項功能,滿足五礦信托對于電子渠道管理的各種需求,打造信托業移動化、數字化、平臺化戰略新標準。比如,馬上金融為五礦信托進行APP建設,提供OCR、人臉識別、活體檢測SDK包,配合APP完成身份認證,打造精準獲客、風險把控能力,建立了以數據驅動的高效運營體系,實現了業務的自動化、線上化和智能化。
“我們推出整套OCR識別解決方案,也能夠通過人臉識別技術更快更精準地驗證用戶真實身份。這些前瞻性的技術研究為馬上金融帶來了廣闊的業務增值空間。”蔣寧說,“一方面,互聯網技術可推動信托業通過用戶畫像、多渠道銷售、流程優化等實現精確定價、精準營銷和精致服務;另一方面,信托可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普適于金融行業的新技術融合,提升效率與公平。”
科技賦能信托公司入局消費金融
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費觀念升級和消費方式的轉變以及基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深化,中國的消費金融行業也取得了快速發展。在持續向好的消費金融市場大背景下,處于資管新規背景下、步入剛性轉型期的信托業紛紛入場。
應該說,信托業作為資產規模僅次于銀行的第二大金融業,其參與消費金融,對于改善信托業資產結構、提升消費金融市場供給、豐富消費金融市場主體、促進消費提振實體經濟具有重大意義。然而,如何更精準地切入場景,為消費金融參與者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金融產品與服務?
業內人士認為,金融科技是助推這一目標實現的有效途徑。例如中航信托、外貿信托、云南信托等信托公司通過信息系統能力的構建與提升,運用技術真實把握底層消費金融資產,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風控和貸后管理,在此基礎上,中航信托已開始嘗試利用區塊鏈技術開展消費金融。
蔣寧認為,消費金融公司有著多年的業務實踐經驗以及依托場景而構建的零售金融科技能力,能夠通過T2B2C的模式賦能信托業,助力信托行業向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轉型發展,這既順應了監管對風險、合規的要求,也符合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的使命。以風控為例,馬上金融建立了大數據風控系統,接入央行征信、公安部、公積金社保、芝麻信用、社交網絡數據等多種大數據;建立了強風險相關的金融數據和弱風險相關的社交數據相結合的互聯網大數據征信模型,并基于不同客戶群,形成多維度風險畫像,應對不同客戶的征信數據。
在蔣寧看來,金融科技的研發和應用令信息收集變得更有效率、真實可靠,為運營效率的提高創造了便利條件。同時,金融科技為風險定價提供了更科學的依據。而接下來,區塊鏈技術的進一步應用,還將在去中心化、數據的不可篡改性、有效存證等等方面為金融科技注入新活力。而所有這些在科技領域的實踐和探索,都將成為未來與更多金融機構合作發展、攜手共贏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