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
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
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 -
(二)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
(三)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收益率大幅下滑
集合信托產品收益率今年以來不斷下行,但不同領域集合信托產品下行幅度有所差異。用益信托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集合類基礎產業信托平均收益率從1月份的8.35%降至9月份的6.72%,相較于房地產、金融以及工商企業領域,下滑比較明顯。
據了解,基礎產業信托包括基礎工業信托和基礎設施信托。“其中,信托資金投向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被稱為基礎設施信托,一般為政信合作業務。”普益標準研究員羅皓瀚說,基礎設施信托項目要多于基礎工業類項目,所以,目前基礎產業信托中政信合作業務占比較高。
其實,收益下行不僅僅是基礎產業信托面臨的問題,今年以來全社會融資成本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都處于下行趨勢。“當前,優質資產難尋,在宏觀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的背景下,市場風險偏好也有所降低,基礎產業類項目普遍被認為是優質資產,眾多機構追求有限的資產,造成了融資成本持續走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基礎產業信托的收益。”百瑞信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員陶斐斐說。
方正東亞信托研究創新部總經理楊帆認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穩步推進,使得新發行的基礎產業信托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下降。同時,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推進,且發行成本較低,對原有高成本融資有一定替代。
“一直以來,資金成本并非信托的強項,因為信托資金的成本相對較高,在大量低成本資金面前競爭力有限。”陶斐斐說。
基礎產業信托收益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礎產業信托產品的融資規模。某信托公司人士說,集合類基礎產業信托產品數量和規模都有所下降。
數據顯示,2015年基礎產業信托業務規模排名前10位的信托公司管理的基礎產業信托規模占比為52.52%,業務集中度進一步上升。信托公司依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優勢,未來在基礎產業信托領域發展或有所分化。羅皓瀚表示,部分與地方融資平臺合作關系不強的信托公司,因市場競爭加劇,或將逐漸退出該領域;部分與地方融資平臺保持良好合作關系且形成一定業務模式和規模的信托公司,其在政信合作業務上有一定資源優勢和業務慣性。
楊帆說,基礎產業信托仍然是信托公司的重要產品,隨著政府債務預算管理和PPP模式的推廣,基礎產業信托模式正在加速轉型,運作方式逐漸從傳統的貸款、受讓應收賬款債權等轉為資產證券化、PPP、產業基金等方式。陶斐斐說,需要看到,越來越多的信托公司在研究PPP等創新模式,但形成規模效應仍尚待時日。
據了解,目前,基礎產業信托的合作對象既有地方政府也有地方融資平臺,只是其充當的角色轉化,相應的權利和責任也在轉變。隨著地方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職能的剝離,政信合作模式也逐漸市場化。楊帆說,地方政府的作用從債務人將逐漸轉變為監督人,相應信托產品從短期限、固定收益類逐漸發展為長期限、浮動收益類。
“政信合作業務將實現從政府信用轉向企業信用。”羅皓瀚說,地方融資平臺作為獨立企業,在進行盡職調查時,應更多關注股東結構、經營和財務狀況、違約行為、擔保情況等。
上述信托公司人士說,雖然基礎產業信托的平均收益下滑明顯,但其相對風險也比較低。投資者在對基礎產業信托項目進行風險判斷時,要考察項目所在區域經濟情況及地方政府財政實力、融資主體實力、融資主體信用和再融資能力、抵質押狀況、有無其他擔保增信措施等。此外,楊帆提醒投資者也要關注信托公司的管理能力,在政信合作業務方面是否具備優勢。
羅皓瀚認為,對于基礎產業信托產品,投資者要關注延期償付的風險。建議投資者盡量選擇設計了融資方回購、土地抵押、股權質押、第三方連帶責任擔保等增信措施條款的信托產品,從而能以多重手段保障信托產品到期按時償付本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