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综合99天天亚洲_国产美女精品在线_福利午夜影院_精品国产三级a_色爱综合欧美高清

合格投資者提示
根據《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銀發[2018]106號)第五條,投資管理資產的投資者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大類。合格投資者是指具備相應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投資于單只資產管理產品不低于一定金額且符合下列條件的自然人和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 (一)
    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
    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
    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
  • (二)
    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 (三)
    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我是合格投資者
取消
金融創新要立足服務實體經濟
發布時間:2016/09/12

創新始終是備受矚目的關鍵詞。

上周,一則“全球第一筆用區塊鏈技術結算的貿易誕生”的新聞吸引了無數眼球,將各方目光再次聚集到科技金融創新上來。事實上,區塊鏈技術等科技金融創新正是人民銀行等相關部門近年研究的重要課題。

9月7日,北京銀監局通過銀監會網站發布了《關于銀行業加強科技金融創新的意見》,指出要加強科技金融組織體系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服務方式創新、考核機制創新,以及加強科技金融監管創新等。

創新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是從供給側發力,推動可持續、包容性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對金融業而言,堅持創新發展理念,既要以科技金融創新為動力,帶動金融產品、金融市場、金融服務、金融監管等全方位的創新,推動金融業自身健康發展,又要為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以金融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創新。

從過去十余年金融業改革發展來看,創新給我國金融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促進了金融業的快速成長,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進入經濟新常態后,貫徹新的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五大重點任務,科技金融的快速發展趨勢以及未來一段時間金融風險的防范等,都對當前金融業加快創新步伐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上周在出席中國金融發展論壇時表示,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三去一降一補”的重點任務,金融業肩負著以金融創新推動企業去杠桿、補短板的重大使命。范一飛指出,去杠桿需要創新思維,資產證券化和市場化債轉股等必要手段客觀上要求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密切配合,聯動創新;補短板同樣需要新思維,針對科技創新企業和小微企業高風險、高收益的特殊性,各類金融機構應該共同采取投貸聯動、股債結合等方式,多渠道支持科技企業發展,引進大數據技術,在高效率管理風險的前提下,補足銀行在長尾客戶服務方面的短發展綠色金融,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助力工業企業提質增效等,無不要求金融加大創新力度。以綠色金融為例,推動其更好發展的關鍵舉措之一,就是要通過創新性的金融制度安排,引導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綠色產業,同時有效抑制污染性投資。人民銀行等7部委發布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出,需要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加大創新力度,通過發展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務手段,解決綠色投融資所面臨的期限錯配、信息不對稱、產品和分析工具缺失等問題。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在提升資源配置效率、豐富金融產品的同時,創新也會帶來諸多潛在的風險。在金融創新過程中,如果過度強調創新,偏離了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或者風險防控不到位,往往會釀成令人意料不到的結果,小則金融風險事件的“黑天鵝”,大則可能演變為一國甚至國際性的金融危機。

因此,在加快金融創新步伐的同時,必須立足于服務實體經濟,加強有效監管。也就是說,既要順應科技發展潮流,滿足經濟發展需要,積極推動金融創新,又要堅持問題導向,做好風險防控,守住風險底線。

有專家表示,過去十年的金融改革創新,主要立足于解決金融自身效率問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十三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對金融業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堅持本部門的安全性、效益性、流動性,又要著力服務于實體經濟部門。因此,從目標到執行路徑的深刻轉變,決定了未來金融改革創新任務的艱巨性和實現途徑的漸進性。

一方面,推動金融創新,需要立足于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防止資金“脫實向虛”。反思此前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各方已經認識到,只有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才能避免虛擬經濟泡沫沖擊,只有正確認識和處理金融創新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近期,國內部分領域面臨資金“脫實向虛”的風險,這就要求金融業在創新的同時,處理好與實業的關系,引導資金進入實業領域。

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因此,對可能造成較大負面影響的金融創新需要嚴格把關,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特別是隨著金融業創新步伐的不斷加快,新的金融產品層出不窮,金融活動的形式日益多樣化和復雜化,金融風險的表現形式也更加多樣化、隱蔽化和復雜化,這導致監管真空、監管套利、監管掣肘等問題逐漸顯現,對傳統監管體系以及宏觀審慎管理提出新的要求。這就需要建立面向所有投融資行為的功能監管,加強行為監管,實現穿透式監管。

上周圓滿結束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通過了《二十國集團創新增長藍圖》,強調支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發展理念、體制機制、商業模式等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創新,推動創新成果交流共享。而創新增長方式的目標,就是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金融業創新也是如此——服務實體經濟,既是創新的出發點,又是創新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