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
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
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 -
(二)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
(三)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規模剛邁過10萬億元關口的信托業,如今卻站在了尷尬的十字路口。
接二連三曝光的兌付風險事件沖擊著“剛性兌付”慣例;進入泛資管時代之后,信托制度紅利逐步消失;監管機構出臺的系列政策,嚴控行業風險部署全面轉型。一時間,信托業黃金時代已逝的說法四起……
而證券時報記者針對40家信托公司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七成受訪人士表示,信托業仍處黃金時期,對行業未來持樂觀態度;僅13.9%受訪人士稱,信托業的黃金時代不再。
本次問卷調查還涉及業內人士對信托各項業務的前景判定,在此一并向讀者呈現。
銀行是最大競爭對手?
近兩年來,銀監會、證監會以及保監會發布了一系列新政,進一步放開了金融機構的資管牌照。券商、銀行等其他資產管理機構也開始與信托公司同場競技。
在問卷調查中,超過40%的受訪人士表示,在泛資管時代,銀行將成為信托公司最大的競爭對手。此外,分別有28%和26%的受訪者將券商和基金子公司視為未來最大的競爭對手。
在過去,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長期集中于貨幣市場領域,大量業務都是借道信托的“銀信理財合作業務”。政策松綁之后,伴隨著銀行理財債權類直接融資工具和資管計劃的試點開啟,銀行資管給信托公司的通道業務帶來巨大的挑戰。
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更是早已加入戰局,類信托業務的野蠻生長,通道業務的激烈火拼,令信托股權質押的項目被嚴重蠶食,信托公司因此也更加急切地尋找新的業務領域。
行業三大難題
對于當下信托公司面臨的最大難題,參與調查的業內高管也給出了答案。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0%的受訪人士表示,信托登記制度缺失是目前業內的頭號難題。另有相當比例的參與調查者表示,維持剛性兌付及好項目難尋亦是當下遇到的主要困難。
信托財產登記,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將對有關財產已設立信托的事實向社會予以公布。目前我國缺少這方面的相關配套制度以及管理部門,信托公司只能以轉讓登記的方式接受信托財產,這不僅帶來巨大的稅負問題,還加大了風險程度,同時也妨礙了信托領域的金融創新。
監管部門顯然已意識到了信托登記制度的缺失會給信托業發展帶來阻礙。如今信托產品登記系統已經啟動籌建,頗具破冰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接連爆發的兌付危機確實給信托公司造成較大壓力。
在證券時報記者去年同一時期針對近30家信托公司進行的問卷調查中,極少業內人士提及剛性兌付對公司造成壓力。而今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剛性兌付已成為困擾業內人士的三大難題之一。也有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呼吁,剛性兌付這一業內潛規則必須逐步打破。
房地產信托熱度驟降
在樓市下行壓力逐漸加大的背景下,業內人士對房地產信托的態度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針對投資回避項目一項,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人都選擇了房地產領域。其中,37%參與調查者表示應規避商業地產,23%的參與調查者稱應規避住宅地產。
而證券時報記者去年同期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一半的人士表示繼續看好房地產領域,其中對于商業地產尤為看好,其次為保障房。
實際上,去年下半年以來便有部分房地產信托爆出違約風波。當然,業內人士對房地產信托的態度轉變與今年樓市持續遇冷有關系。而與此同時,2014年又是房地產信托的兌付高峰。
用益信托數據顯示,2014年集合資金房地產信托預計到期總規模為1780.06億元。不可不提的是,明年行業又將迎來一波房地產信托兌付高峰。
此外,有超過30%的接受調查者表示,能源類信托產品和中小企業貸款類信托產品,與房地產信托一樣需要規避。
期待資產證券化藍海
近兩年,創新、轉型一直是信托業內的主題,對于未來的業務發展,業內人士究竟看好哪些呢?
超過六成接受問卷調查者表示,看好資產證券化領域。
今年4月出臺的《關于信托公司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99號文”)提出信托業六大轉型方向,其中包括改造信貸類集合資金信托業務模式,研究推出債權型信托直接融資工具。
業內人士分析稱,目前對信托公司業務拓展最為可行的就是信貸資產證券化。據悉,業內一半左右的信托公司已獲參與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資格。
另有四成的受訪者表示看好地方政府平臺項目。由于對房地產信托的預期風險加大,信托公司把不少重心轉向收益率相對較低但風險也相對較小的“信政合作”。
根據中國信托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信政合作在信托11.7萬億元的總量中占比9.17%,規模高達1.08萬億元,而在去年年底分別為8.81%、0.96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