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
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
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 -
(二)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
(三)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昨日(1月14日),農業部對外發布了《2014年種植業工作要點》,其中最為引人矚目之處在于,農業部將選擇10個高產創建整建制推進試點縣開展糧食生產供應鏈試點。在具體的推進方式中,首次明確將引入相關企業和信托投資公司,探索糧食生產管理的新路徑。而“整建制推進試點縣”的提法,則意味著試點盤子放大到了縣級。
有業內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信托元素的引入,使糧農手中最具價值的土地成為可抵押的資產,解決了當前金融機構為農村貸款缺乏有效抵押品這一問題。
糧食供應鏈尚在初級階段
糧食生產供應鏈指在糧食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從糧食生產資料的采購到糧食的生產、加工,最后到將糧食和服務提供給最終消費者的上、下游所有組織形成的網鏈結構。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農業部農產品市場流通專家洪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用更緊密的無縫供應鏈可以減少糧食環節的損耗和浪費。
“在我們的基層調研中,農業大戶往往在春播時節出現資金緊張狀況,與此同時,又有大量的社會資本有參與農業生產的要求。”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的一位劉姓處長向記者介紹了農業部試點糧食生產供應鏈建設的原委,“生產鏈系統在其他行業已經比較普遍,其優點在于整合行業資源、提高效率,但在農業部門還較少,我們本著機制創新的出發點,擬在全國選擇10個高產縣創建試點,與行業相關公司合作,并且引進信貸公司,因地制宜試點糧食生產供應鏈的建設。”
他表示,根據糧食生產供應鏈試點建設的不同環節,農業部準備與中化、中糧等公司開展合作洽談。
“相比較目前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我國的糧食生產供應鏈還處于初級階段。”洪濤說,“農資投入、倉儲運輸、加工銷售需要高度信息化的無縫對接,以對抗交易市場的價格波動風險,實現可持續發展”。
洪濤認為,我國的糧食生產供應鏈可依據核心主體的不同分為若干種模式,“目前存在的糧食生產供應鏈分別以加工企業、批發市場、零售企業、第三方物流配送企業、糧食外貿企業、糧食專業合作組織為核心,其中前幾種基本是以資源和信息整合為主的傳統模式,而以糧食專業合作組織為核心的模式要求合作社具備獨立投資能力,對合作社能力要求較高”。
“現在對農業生產供應鏈的大整合已經開展起來。”劉姓處長以黑龍江“五里明”模式、安徽宿州模式、以及山東青州土地流轉信托為例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闡述了糧食生產供應鏈的試點原則,即“選擇多合作主體,形成共同生產核心,以一兩家公司為主將整個糧食產前、產中、產后的鏈條整合起來,從農民到消費終端,把散落的要素串起來,完成信息和服務的對接”。
“很大的一盤棋”也有風險
黑龍江“五里明”模式試點建設源自為合作社“解渴”資金。據龍江銀行肇東支行行長助理楊士勇介紹,龍江銀行與中糧信托合作,將合作社不能直接抵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資產信托化,使其成為能夠合理抵押的資產,在法律范圍內有效解決了瓶頸問題,不僅變活了土地這個沉淀資產,也增強了合作社的融資能力。
安徽宿州的土地流轉信托,則是通過土地的重新歸集,將零散的農用地轉移集中到現代農業種植企業手中,如專業農業經營公司、家庭農場或種糧大戶,通過集約化經營形成規模效益;再通過信托產品的設計,合理地將集約經營提升的地租收入在農戶、土地整理者之間分配。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農地承包經營權的抵押、擔保權得到了自上而下的認可,這一點同樣在農業部的糧食生產供應鏈試點規劃里占有重要地位,劉姓處長認為,“‘五里明’模式是因當時承包經營權尚未明確可以抵押、擔保,現在政策明確,10個試點縣將因地制宜、按照功能進行不同方向的試點”。
不過,相應的風險還是存在。
“風險主要在于三個方面”,洪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一個是農業生產中的合約關系敏感而脆弱,生產鏈條上如果有一個或幾個環節斷裂,那很可能影響到全局,這就需要政府做好把控;另一方面,如果政府把控過多,地方政府過于強勢,又會弱化市場經濟主體地位,甚至可能影響農民自主選擇的權利和積極性;另外,如果抵押、擔保僅與土地相聯系,我認為也是有風險的,應該與農資、農機等生產資料有機聯系起來,可以降低風險”。
對此,上述劉姓處長也表示認可,“在試點進行中,首先應該以農民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尊重農民的意愿,其次要選擇有資質、有實力的公司參與,幫助雙方實現信用的建立,另外,農業大戶也會存在風險,即如果將土地進行了抵押獲得貸款而當年收益并不佳難以償還貸款,出現這種情況應該怎么解決?”
“我認為可以學習一些先進經驗,如當地政府背書、信用擔保,把可能對農民產生的風險控制到最低”,劉姓處長強調,“但是所有可能實際發生的風險都要放到試點中來檢驗,試點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試驗對抗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