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
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
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 -
(二)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
(三)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新華網北京10月10日電“中國經濟基本面是好的,經濟增長及其他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在預期目標之內,一切都在預料之中,沒有什么意外發生。”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講話擲地有聲,發出中國經濟最強音。
中國三季度宏觀經濟數據公布在即,這一講話實際上再次否定了中國經濟出現“失速”或“硬著陸”的觀點,表明中國決策層大局在握,為世界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我對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抱著堅定信心。”盡管面對需求下滑、產能過剩、地方債務、影子銀行等問題和挑戰,習近平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發展的“四大信心”:第一,信心來自于中國經濟增速處在合理區間和預期目標內。第二,信心來自于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第三,信心來自于中國經濟的強勁內生動力。第四,信心來自于亞太發展的良好前景。
這是繼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對中國經濟擺脫下行壓力的強烈信心后,中國最高領導人向世界傳遞中國經濟有能力持續健康發展、中國政府將繼續以改革促發展的堅定信心。
過去一段時間,亞洲部分國家增速放緩,對于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提質增效的“第二季”,有人開始擔憂中國經濟前景。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匡賢明接受采訪時說,習近平的講話是在國際場合系統闡述決策者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既展現當前經濟形勢盡在掌握之中,又表明對未來經濟增長的信心。
從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工業增加值等關鍵經濟運行指標持續回升來看,今年經濟形勢已經明朗,正如習近平所言,信心來自“經濟增速處在合理區間和預期目標內”和“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中國經濟不僅能實現2013年GDP增長7.5%的預定目標,還將為十八屆三中全會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方案、繼續釋放改革紅利提供空間。
摩根士丹利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稱,根據內需的增長勢頭和該機構對未來18個月的全球需求預期,中國經濟增速急劇放緩的情況可以避免。事實上,近來多家機構調高了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德意志銀行對中國下半年經濟增長率的預期由7.6%調高至7.7%,瑞士信貸將預期由7.4%提高至7.6%,巴克萊銀行也表示,本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可能較前一季度加快。
而從中長期來看,在歐洲經濟增長乏力、美國經濟緩慢復蘇的背景下,中國將繼續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大動力。
習近平在講話中透露,正在制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總體方案總的是要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改革,努力破解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難題,消除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改革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
他表示將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強市場體系建設,推進宏觀調控、財稅、金融、投資領域體制改革,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匡賢明認為,改革是中國最大的決策。未來的增長與發展依賴于改革的突破,這是各方共識。但未來應該如何推進,在改革方法上應當注意什么,這是決策者當前正在考慮的問題。
他認為,在習近平談到的四大信心中,值得高度關注的是第三大信心“中國經濟的強勁內生動力”,即持續進行的新型城鎮化、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不斷拓展的內需和消費市場以及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尤其是開拓中國13億人的消費市場將成為未來5至8年中國增長的戰略機遇。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喬虹認為,小幅的經濟增長反彈有助于緩沖短期內的下行風險,但是深化改革的需求仍十分迫切。一些關鍵服務行業仍有寬裕的改善空間,比如醫療、電信和金融業。下一步政策改革的關鍵目標是服務業放權和自由化,準許民企進入,解除服務業失衡對經濟發展的限制。
習近平的第四大信心來自于亞太發展的良好前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東艷認為,在世界經濟復蘇缺乏動力、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速放緩的背景下,習近平的講話表明了中國對亞太經濟未來發展的態度,傳遞出希望亞太地區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調整進程中發揮引領作用的信息,中國未來將為世界帶去更多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