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
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
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 -
(二)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
(三)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近期TOT業務發展迅速,使私募享受到細水長流式規模擴張。不過,對于一些急需壯大的小型私募基金來說,想搭TOT的順風車卻沒那么簡單。業內人士認為,這一現象的存在將會加速私募界的分化。
上海一位投資理財顧問透露,今年TOT產品銷售形勢較為可觀,僅平安信托兩個月以來就已經發行了六期產品。“對投資者而言,這種類型產品最大優勢在于可以同時投資多種不同風格的私募基金。”他對記者表示,例如前期剛剛結束發行的一款由新價值與朱雀共同管理的產品,因為這兩家私募管理人比較有名,所以購買者比較多。
數據統計顯示,TOT模式的產品今年呈增加態勢。以4月份為例,全國證券類私募信托產品共成立了47只,其中TOT產品共有8只,占發行總數的17%,其中主要集中于平安信托和華潤深國投旗下。信托類型TOT數量的逐步增加,使得私募基金找到了不發新產品同樣能夠有增量資金流入的途徑。因此有不少私募公司表示,即便不發新產品,今年規模也能夠呈現一定程度的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目前新發TOT的基金池可以發現,武當、朱雀、星石等馳名已久的私募多次出現,而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型私募則不易“上榜”。“那些大私募本身就‘不差錢’,而增加規模對我們來說卻是極其重要。”某小型私募人士如是感嘆,不過由于過去業績不佳等原因,當前很多小型私募都難借TOT“東風”,因此這種利用TOT做大規模的效應并不能在他們身上體現。
TOT業務的出現本來是可以幫助私募回歸投資本行,但從目前情況看,TOT在起到前述作用的同時,可能是加速私募業的分化。深圳一位陽光私募基金經理介紹,目前私募業界普遍希望私募能更加偏重自身擅長的投資業務,將市場銷售業務外包給其他機構來完成。今年具有客戶資源的信托公司以及銀行渠道的加入,使得TOT產品客戶群日趨擴大,私募基金回歸“投資”這一根本業務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但是由于小型私募“搭車”難現象的存在,回歸投資本行的可能只是少數。長此以往,“小型私募在做投資同時還要忙于銷售,而大型私募卻已經成功轉型專業投資公司,強者恒強的局勢由此將更為明顯。”有業內人士如是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