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
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
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 -
(二)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
(三)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市場和監管政策的雙重壓力之下,信托公司傳統業務的“三駕馬車”目前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銀信合作業務不僅賺錢少、沒有技術含量,且由于規模增長過快,已被監管部門要求嚴控規模。證券投資信托業務因去年7月起開戶被禁而遭受重創。
“今年是信托業最困難的一年,但也是提高自主管理資產能力的轉折之年。”一位信托公司總經理認為,轉型的必要性業內早已明白,但卻總是難以痛下決心,今年外部的強力“倒逼”將使信托業盡快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外力倒逼
2009年底,信托行業管理的資產規模首次突破2萬億大關,達到20405.65億元,比2008年底的12284億元增長8121.65億元,增幅高達66%。但很多信托人高興不起來,原因在于2萬億的規模中,銀信合作業務的貢獻達三分之二左右,而在這類業務中,信托公司處于十分弱勢的地位,收益非常低,大都為千分之一左右。
未曾想,這類低附加值的業務,信托公司始終欲罷不能。今年初,銀信合作業務規模再次井噴,截至4月30日,總規模已達1.88萬億元,比3月末激增5800億元。
激增的原因首先在于銀行始終有調整資產負債表、轉移信貸的合理需求,在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被暫停、信貸資產轉讓市場尚未建立的情況下,通過銀信合作理財產品將信貸轉到表外是幾乎唯一的途徑。
另一個原因在于,信托公司始終難以放棄這種“制度紅利”。資金來源是銀行的理財客戶,資金的使用者也基本上是銀行的客戶,銀行把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好,信托公司無需費時費力,盡管收益低,但畢竟屬于“不賺白不賺”。
“被監管層強行要求壓縮規模,實際上是好事。”一位信托公司總經理說,否則不少信托公司難以痛下決心。筆者掌握的信息顯示,銀監會非銀部于6月1日下午緊急召集銀信合作業務規模增長過快、絕對數額過大的12家信托公司開會,要求其立即主動壓縮規模,并展開合規性自查。
如果說這還是屬于監管部門的苦口婆心的話,更大的“倒逼”力量將來自即將出臺的《信托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該辦法的核心是,信托公司可以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與凈資本掛鉤。在只能管理有限的信托資產的情況下,信托公司必然選擇盈利性較高的業務。
從房地產業務來看,也能看出監管政策對信托公司的“倒逼”。信托公司在融資類業務上優勢已經逐漸失去。以往信托公司往往在項目“四證”齊全前介入,信托資金充當項目資本金,甚至幫助開發商拿地,因而盡管資金價格高,開發商也會接受。
但目前來看,監管政策已經明確信托貸款的條件和銀行開發一致,必須滿足項目“四證”齊全,開發商二級以上資質及項目自有資本金達到30%以上。同時規定,以股權附加回購的方式的融資,將被視同為信托貸款。
滿足這樣的條件的項目,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要信托的資金。業內人士認為,房地產信托業務也必須轉型,以往都是融資類或者“假投資真融資”,而未來信托公司的機會在于信托資金以真正的股權方式投入地產項目,接受完全浮動的收益,風險可能更大,但收益也更高。
轉型勢在必行?
信托公司的轉型方向事實上非常清晰,就是提高自主管理資產的能力,轉型決心問題也已經基本解決了,現在的關鍵是如何轉。
不少人津津樂道于“人類的想象力有多大,信托就能做多大”。但是別忘了這是說的“信托制度”而不是“信托公司”,更不是“中國的信托公司”。
在中國目前分業經營和監管的格局下,一些信托公司已經明白,“金融百貨公司”之說還只是畫餅充饑,什么都想做實際上什么都做不了。信托公司的投資可以橫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實業市場,問題是信托公司是否同時熟悉這三個市場,要通吃這三個市場又需要多強的運營能力和多么龐大的人才隊伍。
因而轉型的首要問題是,發掘自己的優勢,將業務聚焦在自己的優勢上。如果對房地產領域較熟悉,那就多做房地產信托產品;如果對證券市場較熟系,可以做陽光私募,暫時沒法開戶,可以做TOF產品。對實業領域的企業熟悉,可以做PE業務,也可以就做傳統的信托貸款。
銀監會對信托公司的定位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專業機構,理財的核心是資產管理能力,“也就是說客戶給你一筆錢,你能給運用出去,收得回來,賺得到與風險相匹配的收益。”自主管理能力不等于親自管理的能力,也可以體現為一種資源整合的能力,比如做陽光私募產品,核心不在于信托公司自己會炒股票,能夠找到會炒股票的私募基金經理合作就行。
那么在金融機構中最為強勢的銀行,可不可以整合進來?銀行的優勢在于網點、規模,在于資金的募集能力。但銀行在找項目,在資產管理上不見得有優勢。比如,銀行的私人銀行客戶肯定有資產配置的需要,要配置一些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也肯定需要配置一些陽光私募、PE類的產品,信托公司如果做得好,完全可以把產品賣給銀行的客戶。
歸根結底,資產管理最核心的要素是人,產品創新也要靠人來完成。信托公司轉型,首先是人才的轉型和升級,目前信托業的從業人員雖然整體素質在提高,但大多數都是在信托業第五次大整頓之后進入的,這個時候信托業還是低迷期,高端的金融創新人才一般都不會選擇進入信托業。那么現在擺在信托公司老總目前的問題是,靠什么吸引優秀的人才?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投入,可能決定著一家信托公司轉型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