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
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
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 -
(二)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
(三)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當金融危機在全球肆虐的時候,中國的信托公司卻迎來了春天。
可統計的數據顯示:2006年到2008年三年間,信托行業從業人員從3736人增至4778人,平均年增長率為13.09%。碩士以上學歷人數增長更為顯著,從897人增至1519人,平均年增長率達30.13%。從每年的增量上看,新增人員中碩士以上學歷占比超過五成。另外,從數據上看,2006年底信托資產3606億元,2009年底則達到了2萬億元,增長近6倍;所有者權益從519.5億元,增加到1016億元,增長近兩倍。2006年信托行業實現利潤39億元,2009年實現利潤122億元,增長兩倍多。這樣的數據足以讓中國的信托人自豪,但也的確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信托公司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
上述數據的背后,至少可以反映出幾個事實:其一是在金融危機之中,信托公司獨樹一幟,不僅沒有出現大的風險問題,反而掙到了錢;其二是在有了本錢之后,信托公司有了進一步擴張和發展的愿望;其三是更多的優秀人才開始愿意加入到信托的行列。從這樣的現象看,信托公司無疑進入了一個發展的新階段。那么,如何看待信托公司這個新的歷史階段?信托公司該怎么辦?
對于信托公司該怎么辦的問題,中國銀監會副主席蔡鄂生在日前召開的“2010年全國信托公司監管工作專題會議”上給出了三個字:“不忘本”。而對于“不忘本”的理解,蔡鄂生也給出了他的解釋:首先要從歷史的角度看問題;其次就是從尋找規律的角度上看。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本”,這個“本”就是它的規律性。從歷史的角度看,就是任何事都要把它放在所處的歷史階段上去認識;從尋找規律角度上講,離開了“本”和規律性的東西都是不可持續發展的。探究信托行業的“本”,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怎么認識自我,怎么把信托公司放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去認識,把自己的歷史定位擺正。去年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之中信托公司取得了很大成績,同時也面臨新的問題。今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從“十二五”開始,下一個五年會怎么樣?這可能是我們面臨的一個課題。
蔡鄂生明確表示,從歷史的角度看,要實現一種歷史性的轉折,確實要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努力,越到最后可能越艱難。所謂“艱難”就是要經過一定的痛苦,對于信托公司,這個痛苦就是怎么想辦法把一些不該上的項目扔掉,把不該做的事扔掉,這可能從人的心理上如果沒有一個相當的認識是做不到的。真正從思想上、認識上、尋找規律上、包括利益上轉變方式,可能面臨著很多問題。“不忘本”就是既要從歷史的角度,又要從尋找規律的角度認識信托行業所處的發展階段。銀信合作從信托公司承擔的風險這個角度來講應該不是大問題。但是從整體經濟發展的環境和形勢下認識這個問題,角度就不一樣了;站在整個國家宏觀調控改革的歷史階段上看又不一樣。從尋找規律的角度看,市場發展的共性就是它的規律性。監管和信托公司的發展都不能違背規律,違背了規律都會有問題。現在有些同志僅從簡單的、形式上對立去認識,而沒有從根本上去認識,所以在很多問題上不能達成一致,形不成一個比較統一的思想認識。在利益多元化的情況下,這種現象可能表現得更為突出。有的同志不是從規律的角度看待發展問題,而是通過賺不賺錢來看公司發展。如果大家都想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或者是兩三年內得到很大的發展,那肯定會出現問題。去年信托公司在應對危機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面臨一些新的問題,這些問題恰恰是未來發展當中要解決的問題,是要經過不斷地改革和發展才能夠解決的。
信托業跌宕起伏的發展歷史告訴所有信托人的至少有兩點:
首先是要重視對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的研究。信托公司的發展史表明,政策風險正是信托公司最需要關注的。其中的原因在于,信托制度的靈活性和橫跨三大市場的獨特優勢,使信托公司可以做很多其他企業不能做的業務,這本來是個優勢,但如果不注重對宏觀經濟形勢的研究,不注重對政策的研究,可能給信托公司甚至行業帶來傷害,短暫的盈利也許帶來整個行業長時間的停頓。信托業的五次清理整頓無一不是與此有關。
其次是要找好自己的位置。而找準自己的位置,則需要沿著信托的“本源”去找。從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最健康的狀態應該是根據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要求,不同行業各司其職,互相協作。所謂的“鯰魚效應”有利于企業的競爭,但并不一定適合行業的設置和發展。從信托公司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到,信托公司所從事的業務一直是與其他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同質的業務,或者是成為其他金融機構繞開政策約束的平臺和工具。這種歷史的教訓留給信托公司必須思考的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往往是因為信托公司忘了信托的“本”。找準信托的位置是一項艱難而復雜的工作。其中的原因不僅在于不同的信托公司業務發展方向并不相同,為重新定位和轉型造成了難度,還在于社會環境、法律環境的復雜性使信托公司很難通過自身的努力找到正確的定位。但這并不是一項不能完成的工作,需要考慮清楚的就是:經濟發展需要什么?市場需要什么?信托是做什么的?能做什么?
在金融危機中,在中國經濟“最困難”的2009年信托公司實現了較大發展。那么在這個新的歷史階段,在中國經濟最復雜的2010年,信托公司應該做點什么?其實不妨先靜下心來,把應該想的這些問題想清楚。除了這些關系到行業發展的問題之外,現階段的信托公司自身也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被稱為“海南會議”的“2010年全國信托公司監管工作專題會議”上,銀監會非銀部主任柯卡生就提出了這樣幾個信托公司在當前需要格外關注和完善的地方:由于信托公司在股東背景、組織形式以及企業文化等方面存在差異,使信托公司治理結構安排的難度增大,信托公司治理需要進一步完善;目前信托公司對投資者的教育主要停留在產品的推介和銷售層面,治理結構中尚缺乏在產品設計階段主動保護信托受益人利益的機制設計;目前信托公司風險控制主要通過后臺的風控部門執行,部門層級較低,只是被動和后置地參與公司的風險管理;少數信托公司的激勵機制與內控體系不相適應;與證券、基金行業相比,信托行業的人才隊伍建設任重而道遠。這些也都是信托公司在發展之前必須做好的“60分基礎功課”。